[摘要] 根据投资者预期,随着行业内竞争格局形成,产业逐渐成熟,电池材料、上游矿产等领域的标的估值范围将进一步收窄。动力驱动系统:从技术路径来看,分布式驱动系统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投资 者的充分关注。
PART 2 新能源:技术红利——寻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下一“金色节点“
1、制度红利助推新能源“普惠式” 增长
过去一年,政策推动及补贴刺激下,新能源行业规模经历了大幅增长;其中电池、充电桩及新能源汽车等甚至实现了产能上爆发式的增长;燃料电池行业诞生了数家初创企业,规模增长较快,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以及受巴拉德等国际巨头的遏制,标的的成长不及预期。
2、制度红利之后,技术红利接棒
数据显示,电池系统、动力总成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格局基本敲定;从 关注指数来看,由于行业成长性有限或技术壁垒,投资者对动力总成系 统领域的关注度已经显著下降。燃料电池的发展虽然面临诸多问题难以落地,但是投资者仍然对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调研中发现,仍然有投资者在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的国产化上进行了投资。在补贴政策的细化和退坡趋势下,技术优势明显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资本成为集约技术优势的有利杠杆。
3、供需关系是基本原则
新能源基础设施爆发时点:从市场进入速度来看,充电桩本身制造技术门槛并不高,该行业的关键问题所在是地区电量规划和集约。市场上需要具有强整合能力的企业,对城市用电单位(小区、酒店、单位)的冗余电 量与市政单位进行合约规划,降低城市配电成本,新能源的低社会成本优势还未充分体现。目前,已经有投资者开始关注城市单位、城际公路配电的相关项目。
锂电池材料发展趋势:正极材料方面,目前三元材料的发展方向在产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三星、索尼等日韩企业在三元材料研发上处于领跑 位置;在国内,在三元材料稳定性问题上具有技术优势的市场先驱已经受到不少投资者青睐。
燃料电池系统领域产业布局情况:从巴拉德公司在2015-2016年间燃料电池系统订单的骤增,我们仿佛看到了燃料电池的春天。然而,燃料电池成本本身受贵金属价格影响较大,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滞后。此外,加氢设施建设社会成本巨大,百姓对其安全性能的认可度及设备适应性未知。投资者表现相对谨慎,选择标的集中在与上游材料相关的资源矿产标的或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研究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布局。